深秋的豫南桐柏山麓腹地,阴雨连绵,瘴气弥漫。参加“利刃-2016·确山B”陆军特种部队跨区对抗演习的陆军第21集团军某特战旅一营配属侦察营部分力量组成的特种作战群(营),机动上千公里,抵达河南确山,在陌生地域开展对抗式演习。 西部战区指导组朱建彤处长介绍,这次对抗演习,参演部队全程嵌入体系作战,实践探索特种部队“逐层次、全要素、成体系”的基地化对抗训练方法路子,锻炼提高特种部队遂行作战任务的能力。 战斗宿营不能讲究整齐好看,隐蔽和安全才最关键 提高对抗层次,需要有一支过硬的蓝军。对抗演练中,蓝军部队由某集团军“邱少云”部队组成,这支配备有最先进武器装备的蓝军部队提前一个多月进驻演习阵地,勘察地形、构建工事、设置防御,形成了严阵以待的态势。 10月25日下午,红方部队21集团军某旅特种群(营)采用铁路输送和摩托化机动相结合方式刚到集结地域——中部战区某综合训练基地,就接到导演组下达的“侦察卫星过顶”“敌情”通报。 此时,天空下着瓢泼大雨,道路泥泞不堪。红方指挥员某旅副旅长杨建懿通过某型野战指挥系统下达隐蔽伪装、展开宿营命令。 短短几分钟后,几十台各型车辆就“消失”在茫茫大山中。笔者在现场看到,刚刚还嗡嗡作响的运输车,眨眼间就“变身”成了一座小屋子。 顺着群参谋侯富军的指引,笔者发现,在林海中,或五六十米,或百米距离上,一个个班用、单兵帐篷依山而设,错落有致隐藏于灌木丛中。 侯富军告诉笔者,战斗宿营不能讲究整齐好看,隐蔽和安全才是最关键的,“天上看不见,地上难发现”才符合实战要求。 特战班长指挥陆航武装直升机实施精确打击 使用精干兵力,完成目标侦察、引导打击是特种作战的一个重要方式。执行这一任务时,特战队员需要孤军深入到敌阵地,面对的常常是多于己方的敌人,有时甚至是数倍于己的敌人。 这次,也不例外。10月28日晚,一架直升机搭载着特战班长王超带领的11名特战队员,降落在一处隐蔽地域,他们要寻找蓝军通信枢纽,完成引导打击任务。 趁着夜色,12名红军特战队员携带侦察、传输等装备,开始向山林之中秘密渗透。由于担心暴露,王超拒绝了笔者跟随的请求。 为了不错过“好戏”,笔者赶紧返回导演部。在指挥控制室大屏幕上,身着新型实兵交战系统的红蓝双方每一名士兵都是一个红色或蓝色小点,红方正以极慢的速度向蓝军阵地移动,而蓝方则有近一个连的“蓝点”集结在一起,守护着通信枢纽。 天黑,大雨,路滑……一系列难题摆在面前,红方特战队员明显处于劣势,笔者不禁为他们捏了一把汗。 “这也不一定!”导演组王汉参谋说,红方虽说出动的只有一个班的兵力,但他们能调动的火力却很强大。只要特战班长“够狡猾”,任务还是可以完成的。 每个特战队员都是一把尖刀,一个特战班组就是一把利剑。王汉参谋告诉笔者,这次对抗演练注重检验特战班组作战能力,红方参演部队所属建制班全部要单独执行引导打击、破袭、夺控任务,领任务、判情况、定决心……一系列作战情况全部交由特战班长完成,作战任务完成的怎么样,可以说跟班长有很大的关系。 “发现敌通信枢纽,方位××,坐标××,高程××,请求武装直升机实施精确打击……”两个小时不到,导演部接到了王超通过某型传输系统发来的“敌情”。 接到命令的3架武装直升机快速升空。5分钟不到,笔者在大屏幕上看到,代表通信枢纽的硕大蓝色标点在屏幕上消失不见。蓝方阵地上的“小蓝点”四散运动,红方兵力则原路返回。 战斗结束,笔者在导演部再次见到了返回接受讲评的王超。这个刚满30岁的特战班长从容淡定地说,特战行动不同于普通作战,自己虽然只带了一个班的兵力,但“身后”强大的支援体系让他觉得并不孤单。 一个连是咋把一个营打败的 10月28日深夜,对抗演习转入连对抗阶段。此时,蓝军阵地上集结了一个营的兵力,红军则要使用一个连的兵力,对“敌”阵地上的3个目标进行破袭。对抗规则规定:在规定时间内打掉蓝方两个目标,己方战损低于70%为胜。 担任队长的张强将队伍分成破袭、袭扰、火力等5个战斗小组。各组按照不同的方位同时向蓝军渗透机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