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央行发布的2020年9月金融数据显示,新增信贷、社融继续保持强劲走势。9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9万亿元,同比多增2047亿元,超过此前市场预期。具体来看,无论是企业部门还是居民部门,贷款的增长主要受中长期贷款推动。 企业信贷结构有十分明显的长期化... 近日,央行发布的2020年9月金融数据显示,新增信贷、社融继续保持强劲走势。9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9万亿元,同比多增2047亿元,超过此前市场预期。具体来看,无论是企业部门还是居民部门,贷款的增长主要受中长期贷款推动。 “企业信贷结构有十分明显的长期化倾向。”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原晓惠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金融机构对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明显加大,为企业中长期信贷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制造业、基础设施等中长期贷款同比分别增长30.5%和13.5%,增速十分可观。 值得关注的是,在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的同时,银行机构普遍面临着较大的资本补充压力。今年以来,银行“补血”动作频频,国有大行主要聚焦于外源性资本补充,而中小银行的资本补充渠道亟待拓宽。 贷款数据呈现三方面特征 数据发布前,市场预期9月人民币贷款新增规模将有所提高,或达1.75万亿元左右,而实际新增规模略超出预期,达1.9万亿元。原晓惠表示:“9月信贷投放规模增幅超预期,说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较为旺盛,经济韧性较强,经济复苏态势较好。” 分部门来看,企业贷款新增945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新增1274亿元;中长期贷款新增10680亿元;票据融资继续减少。居民贷款新增960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分别新增3394亿元和6362亿元。 从数据可以看出,9月贷款呈现出企业中长期贷款大幅增加、居民贷款稳步上升、票据融资持续收缩三方面特征。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新增企业中长期贷款高达近1.07万亿元,为历史同期新高,表明支持实体经济融资的定向滴灌政策正在加速推进;居民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持续新增则说明了消费需求逐渐改善和购房需求仍然较为旺盛。 值得一提的是,9月新增票据融资相比去年同期多减4000多亿元。专家分析认为,9月票据融资多减,一方面说明银行信贷投放充足,无须通过“票据冲量”拉高贷款额度;另一方面说明对资金套利空转的监管效果显著,票据利率和存款利率利差较小,套利空间被挤压。 信贷结构进一步“长期化”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9月金融数据进一步展现出强劲、健康的状态。新增企业中长期贷款以更大幅度强于往年同期,而企业短期贷款开始弱于去年同期。信贷结构的进一步“长期化”,体现出金融对实体的支持力度大、结构好,实体的内生融资需求或有实质好转。央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三季度经季调的贷款需求指数仍处高位。 中信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明明表示,企业中长期贷款需求可能源自服务业中长期信贷需求高涨;9月财政融资节奏不减,同时季末财政支出力度也较大,带动了基建相关的中长期信贷需求;经济持续修复叠加相对低的信贷利率,企业资本性开支需求上移。 那么,后续四季度贷款走势如何?这种“长期化”趋势是否会得到延续?对银行经营有何影响? 王青预计,按照今年新增20万亿元信贷规模计算,9月份新增信贷数据符合序时进度。这意味着伴随控制涉房贷款政策在10月全面落地,10月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或将转入同比少增,而企业中长期贷款多增势头仍将得以保持,信贷结构中“有保有压”特征将有更加明显的体现。 “信贷结构的‘长期化’给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晓惠表示,当前利率改革仍在逐步推进,信贷结构“长期化”特征将加大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要求,包括提高资产与负债期限匹配度,加大对中长期贷款的利率波动应对,及时满足相应的流动性和资本金要求等等。 银行资本补充继续提速 贷款投放高增的背后,是资本补充的压力。上半年,建行风险加权资产增速高于资本增速5.63个百分点,导致资本充足率有所下降。9月22日,刚刚在当月成功发行650亿元二级资本债的建设银行又发布公告称,拟发行不超过1600亿元人民币等值的减记型合格二级资本工具,用于补充该行二级资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