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来,有关银行理财产品被提前终止的消息持续引发关注。记者从第三方机构普益标准获取的最新数据显示,自2018年以来,银行理财市场共有1432只产品提前终止,其中有1348只在《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发布之后终止,2019年银行开始加速清退部分存量理... 近来,有关银行理财产品被提前终止的消息持续引发关注。记者从第三方机构普益标准获取的最新数据显示,自2018年以来,银行理财市场共有1432只产品提前终止,其中有1348只在《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发布之后终止,2019年银行开始加速清退部分存量理财,涉及622只产品,较2018年大幅增加。 银行为何要主动叫停这些产品?业内人士指出,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至2021年底,要求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并严格约束理财产品投资非标资产,不合规范的存量理财产品依然很大,银行正在清理。此外,近期市场出现的理财成本收益倒挂,也是银行提前终止存量产品的原因之一。 银行难以承受“老产品”的高收益 一家大型国有银行的工作人员表示,2019年11月以来,市场利率加速下行,新增投资品收益急剧下行拖累理财投资组合表现。为保障客户收益水平,维护投资者利益,该行决定提前终止该批发行时预期业绩基准较高的产品。 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近几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节节败退,已经连跌45个月,平均年化收益率降至3.75%左右。 中信证券研究团队分析指出,传统银行理财产品默认了“刚性兑付”规则,预期收益率实际上也成为银行的负债成本,而银行通过操作投资这笔资金最终取得超过预期收益率的“利差”部分,才是属于银行的利润空间。 以一家大型国有银行5年期产品为例,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高达6.1%,期限长达5年,近两年市场利率大幅走低,对比国有大行一年期银行理财收益率水平3.1%,相差了3个百分点。按照该理财产品说明中的预期募集规模20亿元来看,相当于银行每年需要为该产品承担6000万元的损失。如果未来较长时间内利率继续下降,银行损失还将继续扩大。 从近3年的情况来看,股份制银行提前终止的产品数量最多,共计767只,占比达57%,可能与其自身存量产品较多有关。其次是国有银行,期间共有256只产品提前终止。 在银行理财产品转型期,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老产品到期之后退出,违规存量理财逐步出清已成定局。按照资管新规要求,这类理财产品将在2021年年底前退出市场,净值型理财产品成为银行理财未来的发展方向。 利率下行投资理念逐渐回归 对于大部分投资者而言,尤其对于习惯了银行理财“稳稳的幸福”的投资者,下半年以来“资产荒”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融360大数据研究院分析师殷燕敏认为,从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中的条款规定来看,绝大多数银行理财产品都规定银行有权提前终止,而投资者是没有权限提前终止的。因此,从合同约定来看,银行的做法是合法合规。但对于投资者而言,在收益上有一定损失。 不过,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智认为,银行应当给予投资者多样化的选择,可以提供一些收益率均等、风险水平不变的理财产品供投资者转移,同时在转换过程中一定要和用户协商,做一些个性化的方案,弥补投资者利益损失。 对客户方来说,这部分提前到期的产品,或有较高的利息收益,或有银行信用保底,自然难以割舍。同时,因理财资金提前到期,客户不得不改变原有的理财计划,重新进行资产配置。 “随着长期利率的下行,投资理念回归正统,养成基本的储蓄保值习惯才是普通消费者健康的投资理念。”银行理财人士表示,“按照标普四象限原则,可以考虑配置保险年金等稳健保本投资打底,锁定长期利率,辅以配置少量股票及股票基金拉高投资收益。” 客户资金可能会被基金分流 对于追求稳健收益的投资者而言,留在银行、静观其变,还是转向其他理财产品? “如果以后银行理财产品都不提预期收益率,告诉客户的都是净值,那跟基金有什么区别呢?”有投资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有关人士认为,打破刚兑后的银行理财在净值化转型过程中必将迎来基金、券商资管等有力竞争者。 中信证券研究团队认为,告别了刚性兑付的传统理财,面对净值化的新产品,投资者也将改变以往的“储户思维”。随着预期收益型产品减少,投资者会提高风险意识,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养成自负盈亏的心理准备,逐步接受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根据自身风险接受程度,选择相匹配的投资理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