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8月,微博上一条公安部刑侦局点赞 招商银行 的消息引起《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原来,8月20日,深圳的一位女士在向诈骗账号发起转账的关键时刻,招行零售反欺诈团队第一时间对风险账户进行保护,并向警方提供线索,通过深圳、广州两地警银深度合作,事主... 今年8月,微博上一条公安部刑侦局点赞招商银行的消息引起《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原来,8月20日,深圳的一位女士在向诈骗账号发起转账的关键时刻,招行零售反欺诈团队第一时间对风险账户进行保护,并向警方提供线索,通过深圳、广州两地警银深度合作,事主的23万元余额最终得以保全。 事实上,这并非个案。近年来,金融新业态蓬勃发展,跨市场、跨行业交叉性金融产品与服务不断增加,金融消费者在享受便利的同时,合法权益遭受侵害的概率也在提高。银行业作为与公众接触最为广泛的金融机构,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义不容辞。 那么,在召开“金融知识普及月”活动的9月,各家银行都开展了哪些金融知识宣教活动?哪些话题更受消费者的关注?银行机构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又有哪些地方存在不足、需要改进?带着这些问题,《金融时报》记者于近日走进北京市多家银行网点和居民社区,并对银行从业者、消费者、金融业内专家展开采访,以期“窥一斑而知全豹”,在一定程度上展现目前我国银行业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现状。 宣教活动聚焦重点“接地气” 两张小圆桌、六个单人沙发、一个电子屏,组合在一起,便是一个宽敞而舒适的“公众教育区”。当记者走进交通银行北京市分行营业部,正有一位理财经理在这里为两位老年人讲解理财相关知识。电子屏幕上播放着宣传短片,“网银密码要私密”“陌生号码办卡信息勿轻信”“动态密码很重要”等警示语不时出现在电子屏上。 作为银行与消费者联系最为密切的地点之一,网点仍旧是金融知识宣教的“主阵地”。在招商银行北京月坛支行、中信银行北京分行营业部等银行网点,记者看到各类宣传折页被摆放在公众教育区最为醒目的位置,海报、横幅、短片基本已是各家银行网点的“标配”,2019年新版人民币防伪知识宣教则是“重头戏”。 为了更加贴近消费者,特别是贴近老年人、农民工、大学生等金融权益易受侵害的群体,近年来,银行的宣教方式也越来越“接地气”。走出网点,到居民社区、公园、大学校园“摆摊儿”开始慢慢“流行”起来。“过几天,我们就要到月坛公园摆摊儿去。”招商银行北京月坛支行大堂主管王宁对《金融时报》记者说。 “那天可热闹了。”在位于北京西城区百万庄北里的百万佳苑社区,居民胡大妈向记者热情洋溢地讲起了那天招商银行“摆摊儿”的情景。原来,几天前,招商银行甘家口支行把“摊儿”支在了百万庄西社区服务站前的文化广场,路过的居民纷纷取阅宣传折页,与银行宣教志愿者探讨“超高收益理财”“集资解冻民族资产”“游戏货币投资”等常见的金融诈骗场景,获得居民点赞。 “我们在招商银行APP社区、一网通消费者权益保护专区和‘招小宝’宣教公众号上开展了一系列线上特色宣教活动,随时随地‘直达’消费者。”据王宁介绍,为了顺应金融互联网化的趋势,该行的宣教活动在线上同步展开。 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质效仍有提升空间 据中国银行业协会不完全统计,参与2018年“普及金融知识万里行”活动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数达15.93万个,派出宣教人员140.1万人次,组织金融知识普及活动26.32万场次,发放宣传资料5210万份,发送短信4340万条,推送微信106.67万条,受众达3.01亿人。 那么,金融知识普及效果究竟如何呢?“以我的从业感受来讲,消费者的金融素养在近两年有一定的提高。例如,消费者对于常见的金融诈骗已经具有较高的识别能力,有些社区居民接到诈骗电话后会先到网点进行询问、核实,不轻易转账汇款。”农业银行北京新街口支行一位工作人员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事实上,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丰富,对于银行来说,绝不仅限于金融知识的宣教。“特别是在金融和互联网科技深度融合发展的当下,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涉及的领域及范围在逐步扩大,相应地,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农行北京分行消保办副总经理张元明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