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火芳华别样红 ——记恪守雪域林海的武警西藏丛林总队昌都中队 高海拔,低气温,11月的藏东莽莽林海,一支武装护林防火分队在艰巨穿梭…… 这里是昌都。三江并流,原始丛林广袤葱郁,活木蓄积量3.64亿立方米,71种国度级掩护动物在这里栖息繁衍。 2002年,一支掩护生态的专业武装气力——武警西藏丛林总队昌都中队创立。10余年来,一茬茬官兵恪守着雪域林海,与缺氧抗争,与火魔屠杀,冷静地保卫西藏生态屏障,将忠诚雕刻在了雪域高原。 对丛林官兵而言,火场等于疆场。康晓鹏是中队最老的兵,由于高原情况费力,28岁的年龄,却有着一张年近不惑的面目。 2012年头,昌都地域持续产生多起丛林火警,数丈高的古木眨眼就被火魔吞噬,火势向城区伸张,中队官兵紧张奔赴火场。 着火点海拔4500多米,先进的灭火设备无法施展,只能靠水带和水泵一截一截从山下往上泵水。人手不敷,正筹备休假的康晓鹏主动请缨,认真节制水泵。每组水泵隔断近百米,抽水时需要往返节制。沉重的事情,加上高寒缺氧,康晓鹏患上伤风,开始高烧。 伤风,在内陆不算什么,但在高原,意味着随时大概有生命危险。可康晓鹏硬是咬牙僵持,一直瞒到咳出了血,才被送到医院。固然捡回一条命,但康晓鹏却由此落下了后遗症,肺部常常咳血。 “在高原,打火是要有点精力的!”中队指导员常博的话说来颇让记者回味。 那是一场历时40多天的扑火战斗。中队长李亮教育50多名火场“红孩儿”,在远离人烟的崇山峻岭中,构成一道向火线推进的人墙。他们的灭火服被烤得滚烫,头发和眉毛被燎焦,手上烫起水泡,多人流血负伤,但没有一人退缩,直到毁灭大火。 一场扑火战斗就是陆续串动听故事。已经投身商海多年的退伍老兵徐飞汇报记者,深山火场中,食物与水贵重如金,渴了吃口松枝雪,饿了吃个大火烤馒头,是打火时的常态。有时候好不容易送来瓶装水,一瓶水挨个喝,却总能剩下一半。他说:“丛林官兵有苦不言苦,心中怀使命、胸中有战友,舍生忘死逆火前行!” 官兵对丛林里的生灵们有着非凡情感。马鹿、松鼠等野活跃物都曾是中队营区的居客,它们有的是受伤被巡山官兵发明,有的是从火场中救回,尚有的是从盗猎分子手中救下。官兵细致入微地为动物们治伤、喂养,直到把它们送归山林。他们说,爱西藏,就是要爱这里的一草一物、一花一木。 驻守一方土,爱撒一方人。56岁的藏族黎民仁青,年青时抱病,靠打零工维持生计,是中队的重点帮扶工具。中队一面为其争取处所当局扶助,一面为其捐钱捐物、送医送药,每个周末还帮仁青的孩子向导作业。如今,仁青的3个儿子全部考上大学,家中也早已挣脱贫困。从此,中队精准扶贫的触角开始延伸到全村。 投军时,奉献在西藏;退伍时,把驻地当老家。中队走出的每名官兵,都爱着脚下这片地皮,对西藏布满深情。中队创立以来,先后有近百名退伍老兵主动放弃返回内陆事情的时机,留在西藏当起了村支书、公事员等,继承奉献本身的芳华。面达乡一级查抄站副站长梁运、沙嘎格派出所民警梅复涌等,就是个中的佼佼者。 抵近苍穹,幸不辱命。这群平均年数25岁的官兵,冷静地恪守在大山深处。正如中队一位老兵所说:火红的战袍,犹如我们对党忠诚的心!(本报记者 马超 特约记者 陈维奇 通讯员 王克) (《解放军报》2016年11月28日 0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