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届中国新闻奖11月2日揭晓,解放军报社文化部原主任、高级记者、军旅作家乔林生大校生动描述烈士父母家国情怀、“具有一种示范意义”的报告文学《高天厚土》榜上有名。这是他继特写《京郊四胞胎应征记》1990年荣获首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之后,第六次获得该项大奖。 1991年,乔林生获首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写小人物,抒大情怀 从基层报道员、连队排长、新闻干事,到知名军旅记者、作家、诗人,乔林生三十余年如一日关注小人物的命运,饱含激情书写他们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如椽之笔深刻描绘国家发展、军队建设和官兵思想观念嬗变的历程。著有新闻作品集《真实地记录历史》、纪实文学作品集《军旅人生》《肩上有山》、长篇报告文学《九八中国大抗洪》(与程文胜合作)等;荣获中国新闻奖作品《京郊四胞胎应征记》《西部,一个士兵的葬礼》(与欧世金合作)《敬礼,灾区的父老乡亲》《烈火丹心》等;荣获30多项其他奖项作品《记温桂琴》《抗洪钢铁战士吴良珠》《阿里,十八岁的诀别》《詹娘舍的生死见证》《生命的绝唱》《我的雪山我的哨卡》《梦里荷塘》等。 乔林生在海拔5300米的空军干巴拉站雷达站采访后与战士依依惜别。石俊摄 近年来,乔林生接连深入西藏、新疆、内蒙、云南、广西边防一线,采写了《遥望娘亲的屋子》《因为那片海》《我知西藏的天有多蓝》《飞翔之梦》等一大批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广受读者称赞的作品。他说:“写小人物、抒大情怀,是我从事新闻工作33年的理想与追求。” 乔林生199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在业界有“记者中的作家、作家中的记者、军人中的诗人、诗人中的军人”之称誉。他的诗歌关照人性、介入现实,仅近年就有百余首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北京日报》《羊城晚报》等报刊发表,多首作品被权威杂志《诗选刊》及各大网站、众多公众号转载转发。 乔林生在西藏采访。 1992年3月,乔林生采访朱德元帅的夫人康克清大姐,他成为最后一个采访康大姐的记者。 处处留心皆新闻 1990年11月的一天,乔林生在家看北京电视台北京新闻节目,其中一条反映京郊适龄青年踊跃应征的消息,说有一宋姓农家兄弟四人同时报名参军。镜头一闪而过。这是怎么回事?他当晚打电话联络,第二天一早驱车昌平长陵乡锥石口村一探究竟,结果发现兄弟四人是同父同母所生的四胞胎。600多字的特写一挥而就,《京郊四胞胎应征记》刊登在军报11月23日一版。 还有一段趣事:当时总编室一位值班副主任说此稿有影响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之嫌,不大同意刊发,请示当班副总编林兆义。林兆义当过乔林生的直接领导,对他赏识有加,最后折衷了一下:“用,但放在右下角。”此稿见报后,北京地区多家媒体转载转发,有两家报纸的老总批示在一版转载的同时严厉批评本报记者漏报新闻,引起不大不小一场风波。隔年,首届中国新闻奖隆重开评,送《京郊四胞胎应征记》参评遇到不少阻力,时任军报社长祝庭勋一言九鼎:“就送这篇!” 乔林生1998年在湖北抗洪前线采访。 乔林生说,做新闻的人,要比别人多个心眼,处处留心皆新闻。 1989年6月的一天,乔林生在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时,一条中央领导接见烈士母亲温桂琴的消息引起了他的注意,就想知道这位痛失爱子的农家妇女背后有着怎样非同寻常的人生故事。一上午的采访,写成特写《共和国卫士的母亲——记温桂琴》,广受好评,被著名杂文家李良辰誉为“这是能代表军报水平的一篇作品”。随后,《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又被人民教育出版社选入高中语文辅导教材。 海拔4700米的战友情谊。 2000年3月,乔林生与时任军报驻新疆军区记者欧世金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去叶城边防采访途中,下车在一个干休所吃饭。经过办公楼一楼走廊去方便时,他透过一间办公室10多厘米宽的门缝看到里面有人在扎白花。怎么回事?谁殁了?好奇心驱使他推开屋门打听究竟。里面的一位军嫂告诉他:一个新兵殁了。这个新兵是谁?他是怎么殁的?一连串地刨根问底,才得知:新兵训练营一位叫陈才君的四川籍新战士因突患心脑缺氧综合症而不幸逝世,这两天就要举行葬礼。完全是偶然的发现、偶然的感应。陪同的一位干事说,一个入伍三个月的新兵,有啥事迹?这种事我们这儿经常发生,没啥典型意义,还是赶路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