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情况下,下阶段货币政策要继续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注重充分发力、精准发力、靠前发力,既不搞大水漫灌... 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情况下,下阶段货币政策要继续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注重充分发力、精准发力、靠前发力,既不搞“大水漫灌”,又满足实体经济合理有效融资需求,着力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 业内专家表示,《报告》提出了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继续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等一系列具体要求,对于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来说,下一阶段,要积极落实相关政策要求,做好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各项工作。 稳定有力扩大信贷投放 《报告》中提到,要持续缓解银行信贷供给的流动性、资本和利率三大约束,培育和激发实体经济信贷需求,引导金融机构有力扩大信贷投放,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 “流动性、资本和利率,是银行加大信贷投放、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必须要率先满足的三个条件。”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 由此可见,三大约束是制约银行业扩大信贷投放的重要因素。“为破解这三大约束,未来的金融政策将进一步围绕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鼓励商业银行加大资本补充,多措并举引导银行资金成本下降等方式,为信贷增长创造条件。”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李佩珈表示。 从银行业自身而言,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该如何利用好政策优势,做好今年信贷投放工作? 对此,受访专家普遍认为,银行业今年的信贷投放工作,将会结合当前宏观调控政策,着力于国家长远战略发展方向,在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的同时,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低碳环保、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等行业企业的信贷比重会有所提升,信贷投向会倾向于政策支持的行业和领域。”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受益于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激励引导以及市场需求的逐步恢复,预计2022年银行信贷投放将呈现‘强制造、促基建、扶小微、扩绿色、振乡村、稳地产’的特征。”李佩珈认为。 开年新气象,日前,农业银行披露了新一年的一项信贷投放数据。立春过后,春耕备耕在各地陆续展开,相关资金需求也迅速增加。《金融时报》记者从农业银行获悉,农业银行为今年春耕备耕准备的资金已超过1500亿元。 农业银行在1月份召开的2022年党建和经营工作会议时就强调,扎实做好“三农”和实体经济金融服务,加大粮食安全、乡村产业、乡村建设等重点领域信贷投放,围绕稳增长重大项目、制造业、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积极做好金融支持,更好发挥服务实体经济主力银行作用。 持续支持重点领域发展 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下,2021年,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涉农、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领域的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1月30日,人民银行公布了2021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以下简称“贷款投向统计报告”)。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2021年末,人民币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26.52万亿元,同比增长23.2%,全年增加5.02万亿元,同比多增7819亿元;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43.21万亿元,同比增长10.9%,全年增加4.57万亿元,同比多增6343亿元;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5.9万亿元,同比增长33%,比上年末高12.7个百分点,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1.7个百分点,全年增加3.86万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贷款投向统计报告中还特别提到,2021年,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7.3万亿元和3.36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7%。 业内专家表示,由此可见,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引导作用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