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央行主管报纸《金融时报》就如何在防范风险的同时兼顾实体经济等问题日前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昌文进行了专访。赵昌文指出,需要警惕居民贷款特别是个人住房贷款的快速上升。纵向来看,银行体系对房地产风险的敞口仍在增加,这是比近期... 央行主管报纸《金融时报》就如何在防范风险的同时兼顾实体经济等问题日前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昌文进行了专访。赵昌文指出,需要警惕居民贷款特别是个人住房贷款的快速上升。纵向来看,银行体系对房地产风险的敞口仍在增加,这是比近期不良贷款率上升更需要关注的潜在风险。 近期,部分中小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也有明显上升。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86%,较上季末提高0.12个百分点。 赵昌文指出,不良贷款率上升很大程度上是隐性风险的显性化。综合考虑显性风险和隐性风险后,这并不一定代表资产质量恶化。 他表示,本轮不良贷款率上升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严监管环境下,不良贷款确认标准明显趋严。近期,监管部门敦促银行利用当前拨备充足的有利条件,做实贷款分类,真实反映信用风险。受此影响,之前未被确认为不良贷款的逾期90天以上贷款被确认为不良贷款,导致不良贷款加速暴露,这类不良贷款的增加并不意味着资产质量恶化。 二是企业去杠杆,不良贷款及时暴露。我国企业部门杠杆率居全球主要经济体首位,存在大量的过度负债企业甚至“僵尸企业”,必须推动企业部门去杠杆。去杠杆过程中伴随着企业债务违约风险的增加。 初步估算,上半年广义企业部门信贷增速已下降至7%左右。增量流动性的减少会导致部分过度负债企业难以借新还旧、以贷养息,从而出现违约,带来不良贷款的增加。这类增加也主要是存量风险的显性化和及时暴露,从算总账(即综合考虑显性风险和隐性风险后)的角度看,也不一定代表资产质量恶化。 “需要警惕居民贷款特别是个人住房贷款的快速上升。纵向来看,银行体系对房地产风险的敞口仍在增加,这是比近期不良贷款率上升更需要关注的潜在风险。”赵昌文强调。 对于银行金融风险问题,赵昌文坦言,未来,银行业风险仍将处于可控水平。不过需要满足几个重要的前提条件:一是坚决遏制房价上涨。从国际经验看,系统性金融风险通常与经济过度房地产化相关;二是宏观杠杆率得到稳定,一定程度上讲,金融风险的源头在高杠杆;三是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取得成效,金融风险状况就是实体经济经营状况的镜像反映。 附《金融时报》原文: 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金融风险开始暴露,金融业在自身改革的同时,也担负着服务实体经济等更多的任务。怎样认识当下的金融风险?在防风险的同时如何兼顾实体经济?监管层与机构如何做好适应性调整?就这些问题,《金融时报》记者日前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昌文。 《金融时报》记者:近期有个别中小银行出现不良率高升、资产质量下滑的问题,您认为,银行业整体风险是否显著上升?怎样看待这种上升? 赵昌文:近期,部分中小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也有明显上升。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86%,较上季末提高0.12个百分点。这表明,显性风险意义上的银行业风险的确在上升。 不良贷款率上升很大程度上是隐性风险的显性化。综合考虑显性风险和隐性风险后,这并不一定代表资产质量恶化。 具体而言,本轮不良贷款率上升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严监管环境下,不良贷款确认标准明显趋严。近期,监管部门敦促银行利用当前拨备充足的有利条件,做实贷款分类,真实反映信用风险。受此影响,之前未被确认为不良贷款的逾期90天以上贷款被确认为不良贷款,导致不良贷款加速暴露,这类不良贷款的增加并不意味着资产质量恶化。二是企业去杠杆,不良贷款及时暴露。我国企业部门杠杆率居全球主要经济体首位,存在大量的过度负债企业甚至“僵尸企业”,必须推动企业部门去杠杆。去杠杆过程中伴随着企业债务违约风险的增加。初步估算,上半年广义企业部门信贷增速已下降至7%左右。增量流动性的减少会导致部分过度负债企业难以借新还旧、以贷养息,从而出现违约,带来不良贷款的增加。这类增加也主要是存量风险的显性化和及时暴露,从算总账(即综合考虑显性风险和隐性风险后)的角度看,也不一定代表资产质量恶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