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实上,在去年底资管新规意见稿出台后,不少银行就悄然发力结构性存款业务。此前,新浪财经推出《结构性存款冲关8万亿元!能否顺利接棒保本理财?》深度报道,剖析结构性存款走热的背后原因。 据彭博社报道,中国监管当局拟限制部分结构性存款产品发行。 在... 事实上,在去年底资管新规意见稿出台后,不少银行就悄然发力结构性存款业务。此前,新浪财经推出《结构性存款冲关8万亿元!能否顺利接棒保本理财?》深度报道,剖析结构性存款走热的背后原因。 据彭博社报道,中国监管当局拟限制部分结构性存款产品发行。 在一季度中资银行的结构性存款升至纪录高点,且当季的新增规模已超过2017年全年增幅之际, 不愿具名知情人士称,中国监管层计划限制部分结构性存款产品的发行,当局认为银行发行的部 分结构性存款产品目的是为了规避监管,变相高息揽储。据央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末,国内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合计8.36万亿元,同比增长45%。事实上,在去年底资管新规意见稿出台后,不少银行就悄然发力结构性存款业务。此前,新浪财经推出《结构性存款冲关8万亿元!能否顺利接棒保本理财?》深度报道,剖析结构性存款走热的背后原因。01结构性存款规模近8万亿元短期扩容迅猛 结构性存款的火爆不仅体现在零售端,对公单位亦是如此。 央行官网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月底,中资大型银行(工、农、中、建、交、邮储、国开行)个人结构性存款规模约1.5万亿元,较去年1月的0.97万亿同比增加55.1%;中资中小型银行个人结构性存款规模约1.6万亿元,较去年1月的0.98亿元同比飙涨62.86%。 这意味着,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商业银行的个人结构性存款从1.95万亿元陡增至3.1万亿元,涨幅高达59%。 从对公单位方面来看,截至今年1月底,中小银行单位结构性存款凶猛扩张至3.57万亿元,大型银行单位结构性存款则为1.3万亿元,两者分别同比上涨38.49%%与5.87%。 整体来看,截至今年1月,中资全国性银行的结构性存款规模为79763.88亿元,冲关8万亿元仅一步之遥。无论个人还是单位,结构性存款规模均在今年年初陡然大增,这或许与资管新规影响有关。 去年11月,“一行三会一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资管新规),明确提出要打破刚兑。一般来说,银行理财产品分为保本与非保本。一方面,保本理财不再属于资管产品范畴,或将逐渐退出市场;另一方面,非保本理财即常见的预期收益类型银行理财产品,未来不仅要打破刚兑还要实行净值化管理。 从2004年至今,银行理财从千亿元迅猛扩张至近30万亿元,成为百万亿的大资管业中的绝对霸主,最重要的原因乃是商业银行的隐形刚兑功能。建立在预期收益率上的银行理财,一旦打破刚兑推行净值化管理,零售端客户不一定能适应与接受。 “结构性存款在短期内出现大幅扩张,其实是在替代之前保本理财。”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解释道。目前,存款虽然在理论上已实现了利率市场化,但实践中,央行会对存款利率进行窗口指导,设定利率的合理上限。另一方面,银行将保本理财视为存款,同时又不受利率上限限制。因此,保本理财相当于银行用来竞争存款的工具。 “按照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的规定,资管产品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这意味着保本理财或将逐渐退出市场。但对于银行来说,仍需要一个利率市场化的工具来竞争存款规模。在这种情况下,结构性存款就应运而生。”曾刚分析指出。 02 什么是结构性存款? 定期存款+期权 根据央行2010年颁发的《存款统计分类及编码标准(试行)》,结构性存款指金融机构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工具的存款,通过与利率、汇率、指数等的波动挂钩或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使存款人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更高收益的业务产品。 通俗来讲,结构性存款就是“定期存款+期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