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财经 汽车 关注 科技 房产 图片 全国 视频

行情

旗下栏目: 新车 导购 行情 养护

热点新闻:中德汽车领域深化合作 零部件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来源:新闻门户     作者:华夏门户     浏览:次     发布时间:2019-11-27
摘要:10月15日,中国科技部部长王志刚与德国联邦交通和数字基础设施部部长安德里亚斯·邵伊尔在德国柏林举行双边会晤,并就电动汽车领域的继续合作签署了《关于在创新驱动技术和相关基础设……

  10月15日,中国科技部部长王志刚与德国联邦交通和数字基础设施部部长安德里亚斯·邵伊尔在德国柏林举行双边会晤,并就电动汽车领域的继续合作签署了《关于在创新驱动技术和相关基础设施领域继续开展合作的联合意向声明》(简称《声明》)。根据《声明》,中德双方将继续积极促进纯电动汽车和氢燃料电池汽车、零部件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中德两国都在致力研发纯电动汽车和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以及零部件、基础设施等相关技术。两国能继续深化合作,对于双方都是重大好事。”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唐厚君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

  ■零部件等领域是重点

  此次中德两国签署的合作文件最大的亮点是“四项工作”和“四个方向”。

  “四项工作”包括:一是共同探讨电动汽车直接使用可再生能源以及氢能的可行性;二是调研在公共客运交通、货运和商业运输、城市物流和特种运输等领域的驱动电气化;三是支持燃料电池汽车进入市场的战略,特别是降低动力系统成本的创新途径;四是推动拥有氢能和燃料电池一体化应用的城市区域间开展交流等。

  “四个方向”包括:第一,中德双方将继续开展电动汽车的示范和进一步推动电动汽车的市场应用规模;第二,在现有的中德电动汽车创新支撑中心(SGEC)合作框架下,深化和拓展合作伙伴关系和合作项目,包括燃料电池和氢技术、车用动力电池、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基础设施、商业模式、规范和标准研究等领域;第三,探讨氢能供应以及国际规范、法则和标准等问题;第四,加强两国政府在相关基础设施资助和建设方面的经验交流等。

  “不难看出,其中着重提到了动力系统、燃料电池等合作内容。可以说,双方的合作重点既集中于零部件技术研发,又有充电桩等基础设施以及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双方所涉及的合作内容都比较务实。”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宏文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合作内容不仅涵盖了当前汽车领域的新技术、新热点,而且对在新形势下推动中德两国汽车产业发展都十分有益。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在世界范围内风生水起,延续了良好态势的中德汽车领域的合作,逐渐把电动汽车及其电控、电机、电池等相关零部件以及充电设施作为重点,而此次也提到了新兴领域之一的氢燃料电池。德国研究机构的最新预测显示,中国的燃料电池商用车有望在2020年至2025年进入成熟阶段;燃料电池乘用车预计在2020年至2025年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因此,德国方面认为,中德在汽车等领域加强合作十分必要。当前,已经有德国零部件企业在中国建设了氢燃料电池测试实验室,希望进一步打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

  当前,德国是氢能产业发展较为领先的国家,从政府部门明确的氢能发展战略定位、氢能产业发展路线图、资金投入,到推动产业联盟的建立和鼓励技术创新,德国的氢能发展都为其他国家提供了良好的范例。德国还逐步突破了氢能和燃料电池关键技术,在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研发、示范应用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这些成果在汽车、船舶和发电站等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德国的零部件巨头博世,已经开始将重点放在燃料电池领域。当前,博世拥有世界上数量第一的燃料电池专利,不仅开发了燃料电池控制单元(FCCU),而且计划2021年推出氢燃料电池汽车专用的电源控制器(PCU)。早在2017年11月,博世与潍柴动力就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共同建设国际一流的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共同合作开发生产氢燃料电池及相关零部件。

  今年5月,博世专门成立燃料电池移动解决方案部门,并计划在中国无锡设立燃料电池技术中心。今年7月,博世宣布,每年将投资1亿欧元(约合人民币7.86亿元)启动燃料电池车主要零部件开发,到2022年量产。

  与之相应,中国氢能产业自2017年以来逐渐走上快车道,现阶段中国的应用市场主要是以燃料电池大巴车与物流车为主。为了满足车辆应用示范,中国政府在多个重要文件中鼓励支持加氢站建设。据分析,中国氢能产业将在未来五年进入快速发展期,氢燃料电池有望在汽车领域实现万辆级别的推广应用。

  今年9月,中国国家电投与德国西门子在北京签署《绿色氢能发展和综合利用合作谅解备忘录》。根据该备忘录,国家电投和西门子将聚焦氢能供需两侧关键技术的联合研发与应用,重点围绕氢能技术联合创新研发、2022年北京冬奥会绿色制氢科创项目、氢能产业能力培育和标准制定、第三方市场合作等领域开展高技术合作。

  ■“互补”合作成新主题

  尽管中国汽车行业与很多国家都有合资合作,但是中德之间的合作颇受人关注。

责任编辑:华夏门户

热点新闻资讯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Copyright © www.msgkpx.com 北京新闻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0021497号-9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