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环境问题,对于任何国家而言,都是一场大考。面对这一亟待解决的挑战,今年9月,中国提出 “将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前,全球已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零碳”或“碳中和”的气候目标。 “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找到更有力度的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零碳社会”进程,已成为必选动作。 其实,对于企业而言,追求利润和绿色发展从来都不应该是一对反义词。在电气新世界里,数字化与电气化的融合,让两者不但不会对立,反而更可以实现相辅相成。 作为能源管理领域的专家,施耐德电气一直致力于在电气化的世界里,用数字化技术助力各行各业实现节能增效,帮助企业真正获得“看得见”的价值。 数字化是能效管理的利器(小) 持续提高能效管理水平已成为各行业通向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由之路。 以楼宇行业为例,全球约40%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楼宇,又有超过30%的楼宇空间被浪费。能效管理能够有效帮助企业节能降耗、降低碳排放。 中国目前有大量的存量基础设施需要更新改造以降低能耗。一些企业虽然想去实现绿色目标,但却苦于没有门路。 施耐德电气副总裁,数字能效业务中国区负责人张宗明认为,在节能化、电气化、低碳化的大趋势下,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行业,都亟需用数字化技术来武装能效管理。 施耐德电气副总裁,数字能效业务中国区负责人张宗明 一方面,数字化可以在技术层面提升企业的整体运维效率。 “正所谓人算不如‘云算’,人控制不如机器控制。传统模式下,管理者通常会配备数十位甚至更多的人员来维护大量的设备设施,但即使如此,面对可能多达几十万个传感器采集点,人工也显得力不从心,而且会带来巨大的运维成本。与之相比,机器则拥有高速运转的头脑和不知疲倦的精力,能够通过数据分析精准快速地找到问题所在,并提供相应的改进措施。”张宗明解释道。 另一方面,数字化可以帮助企业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开拓外部市场。 “比如,电气企业在配电业务中不仅能够立足原有业务,分销商可以不只做传统产品的物流覆盖,而是提供从产品物流、方案设计再到轻量化系统的连接和服务,转型成为“智能配电系统服务商”;成套厂可以不只局限于成套设备销售,而是从设备硬件的采购、盘柜制造开始,兼顾系统方案的集成、调试、交付和升级,转型成为‘智能配电方案提供商’。 ”张宗明这样举例说明。 他强调,无论是技术助推的生产力的提升,还是商业模式创新带来的外部市场的开拓,都是帮助企业挣脱“内卷化”旋涡的关键。 从“群雄割据”到 “大一统” 当前,越来越多个性化需求逐渐涌现,这也让智能化系统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比如不少商业建筑开始采用智能化的暖通和灯光控制系统,可以根据人流量和氛围来调节空调温度和灯光色彩;数据中心可以利用更加智能化的自动控制系统去统一管理分散在不同区域的电力设施等等。 然而,在建筑变得更加“以人为本”的同时,作为底层支撑的配电系统也越发复杂,能耗日渐增大。 张宗明详细解释道:“有很多目光长远的运营者早已意识到了能效管理的重要性,也采取了相应的数字化手段,然而往往效果却不如预期,由此产生内卷效应,形成不可持续发展。有的企业在局部节能方面做得很好,但是最后却发现总体能耗成本并没有下降,这是因为传统的配电系统建设往往是中压、低压、强电、弱电分别招标,导致各个系统之间的“各自为政”,无法真正地实现互联互通。” 这种局面就如同“群雄割据”的时代,天子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与各个诸侯国之间沟通,才能了解整个国家的情况;而诸侯国之间也无法通过良好的贸易往来形成合力,共同助推国家经济的发展。对应到配电系统,就是管理者既无法轻松地掌握整个企业内部的整体能耗,同时各个系统之间也无法形成协同效应。 面对上述困境,施耐德电气基于EcoStruxure架构的独特的中低压和强弱电一体化解决方案,能够通过IT和OT的融合,帮助客户完成配电世界的“大一统”。 其中,中低压一体化可保证供电连续性和电能质量,并实现系统的预防性运维;“强弱电一体化”则更侧重于对建筑能耗、环境舒适度和通讯便捷度的优化——这也是施耐德电气解决方案和竞争对手相比最大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