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花旗个人业务退出中国市场! 近日,花旗集团宣布,将对其全球个人银行业务进行重组,计划退出包括中国、印度、韩国、澳大利亚等13个市场的个人银行业务,将资源和投资聚焦于更具竞争优势和规模效应的业务。 记者从花旗中国处获悉,此次花旗全球个人银行业务... 花旗个人业务退出中国市场! 近日,花旗集团宣布,将对其全球个人银行业务进行重组,计划退出包括中国、印度、韩国、澳大利亚等13个市场的个人银行业务,将资源和投资聚焦于更具竞争优势和规模效应的业务。 记者从花旗中国处获悉,此次花旗全球个人银行业务重组不涉及花旗在中国市场的企业和机构客户业务。中国市场仍是花旗全球战略和业务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外资行从业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一直以来,个人银行业务对花旗集团来说地位并不低。从本次重组相关内容来看,更像是花旗集团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调整,涉及到的市场也不只一个。 “以中国内地市场为例,尽管外资行整体以对公业务为主,但退出个人银行业务绝对不会是大趋势,相反,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外资行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布局,其中就包括个人业务。”该人士进一步指出。 重组全球个人银行业务 提及此次全球个人银行业务重组,花旗集团表示,此举是为了将集团的资源进一步向规模大、增长潜力大的企业客户倾斜。 “尽管这13个市场拥有出色的业务机会,但我们没有足够的规模参与竞争。”花旗集团首席执行官Jane Fraser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同时,Jane Fraser也表示将继续发力这13个市场的机构业务及财富管理业务。 据悉,全球个人银行业务一直是花旗集团的重要支柱业务之一,但今年一季度花旗集团个人银行业务表现并不亮眼。一季报显示,花旗集团个人银行业务70.37亿美元,环比降低4%,较去年同期下降14%。 对此,花旗集团解释称,虽然去年存款增速加快,财富管理业务增长势头强劲,但疫情之下较低的信用卡交易量及全球持续的低息环境抵消了业务优势。 花旗中国方面指出,花旗在中国市场即将展开以企业机构业务为重点的发展新篇章。“我们将确保以保护客户、员工和相关利益方的利益出发,力求将影响降至最低的方式审慎妥善开展个人业务调整”。 花旗中国首席执官兼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林钰华表示,在中国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花旗将继续助力中国企业开拓全球市场和外资机构参与中国开放的大市场。 有此前在花旗中国工作过的外资行从业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一直以来,个人银行业务对花旗集团来说地位并不低。从本次重组相关内容来看,更像是花旗集团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调整,涉及到的市场也不只一个。 “以中国内地市场为例,尽管外资行整体以对公业务为主,但退出个人银行业务绝对不会是大趋势。相反,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外资行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布局,其中就包括个人业务。”该人士进一步指出,各家外资行母行对全球各个市场的定位和业务方面的调整还是有着比较明显的不同。 近期不少外资银行“招兵买马”的信息也受到了关注。汇丰控股表示,集团目前正在转向亚洲,预计将在未来三到五年聘雇超过5000名财富规划师。渣打集团也于去年表示,计划未来三年内在中国南部的新中心增加1600多名员工。 个人业务不赚钱? 花旗集团此次的调整也不禁让人好奇:一直以来,对于外资银行来说,零售业务占据了什么样的地位?以中国内地市场为例,又有着什么样的“打法”呢? “对于个人业务我们还是坚持线上线下(67.28 -2.12%,诊股)进行布局的。”沪上某外资行从业人士告诉记者,尽管对于外资行来说,零售业务普遍没有那么赚钱,但零售业务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品牌价值。“为了更好地开拓市场,可以进一步开设新支行并加快数字化转型”。 记者采访了解到,外资银行的对公业务较为全面且具有较强的跨境特色。而从个人业务角度看,外资银行由于机构网点数较少的原因,传统个人业务并非外资银行强项。像日资的东京三菱、瑞穗、三井住友等银行甚至都取消了个人业务。 行业观察人士李飞(化名)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目前大多数外资行在中国内地的主要业务都在对公层面。个人业务端,外资行整体的市场份额比较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