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18年电池“白名单”解禁,日韩电池企业在重金重返中国动力电池竞赛场时,客户目标不再单单局限于中国本土车企。它们凭借自己的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开启了“抢单”模式,目标锁定外资或者合资车企。
吸取了几年前在中国市场的教训后,卷土重来的日韩电池企业,正在广泛联结更多的中国本土企业,降低风险系数。这一次他们野心依然不小,但更加谨慎。
3月31日,天齐锂业发布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TianqiLithiumKwinanaPtyLtd(简称TLK)已分别与韩国电池企业SKInnovation(简称SKI)和韩国电池材料企业Ecopro签订了两份氢氧化锂产品的《长期供货协议》。另外,TLK还与SKI签订了一份《谅解备忘录》,就电池供应链及相关技术研发等事项进行约定,有效期为两年。
在此之前,SKI已经重启了与北汽的电池包合资项目,并于2018年底收购了电池材料企业灵宝华鑫。其他韩系电池企业与SKI的投资布局有着类似的想法。2018年,LG与华友钴业合资成立了两家公司,分别生产锂电三元前驱体和三元正极材料。
向产业链上游进行延伸和投资的同时,日韩系电池企业也在强化与本土企业的合作,以规避市场和政策风险。此前,LG化学通过将产线和技术转让给吉利的方式,尝试与国内车企探索更为紧密的合作联系。有未经证实的消息称,上汽通用也曾与LG化学就电池合作进行接触。
随着2018年电池“白名单”解禁,日韩电池企业在重金重返中国动力电池竞赛场时,客户目标不再单单局限于中国本土车企。它们凭借自己的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开启了“抢单”模式,目标锁定外资或者合资车企。
目前,在大众、通用、宝马、奥迪、戴姆勒的电池供应商体系中,都选取了至少一家韩系电池企业作为供应商。来自韩国电池行业及证券行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韩国三大电池商——LG化学、三星SDI、SKI的电池未交付订单(来自汽车、IT产业等)超过175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万亿元),仅2018年一年新接订单就有110万亿韩元,很多订单来自欧美汽车厂商。
面对来自日韩电池企业的竞争,以宁德时代、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电池企业也在加紧加快步伐,希望赶在日韩电池入场前“占好座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宁德时代已与国内外近20家车企达成长期战略合作,并成为众多车企的第一供应商。而比亚迪在产能方面也在快速追赶,预计到2020年,其规划动力电池产能将达到60GWh,这一数字甚至超过宁德时代同期规划的54GWh。
从目前的竞争格局来看,中日韩三国5家动力电池企业占据着全球超过七成的市场。据媒体援引国际电池行业专业市场调查公司SNEResearch的信息显示,2018年,世界电动汽车用电池出货量为109.8GWh(千瓦),较上年的60GWh同比增长83%。
其中,宁德时代(CATL)以23.0%的市占率居于首位,排在第二的松下与宁德时代的差距并不大,市占率达21.9%。随后依次是比亚迪占12.8%、LG化学占10.2%、三星SDI占5.5%,而前5家电池企业的供货量占全球总量的73%。
日韩携重金重返中国电池市场
如今,中日韩这三大电池大国的“三国杀”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竞赛。
近一个月内,SKI相继完成其美国第一家工厂和匈牙利第二工厂两座工厂的奠基。而不久前,据韩联社消息称,LG化学也正在考虑在欧洲建立第2座电池工厂。此外,在今年1月,作为此前特斯拉唯一电池供应商的松下与丰田汽车成立电池合资公司,据悉其在大连的工厂未来将有可能向除丰田之外的其他车企开放。
除了韩国SKI在匈牙利建立电池工厂之外,韩国三星SDI公司也计划在布达佩斯附近开设一家电池工厂,该工厂每年可为5万辆电动车提供电池。日本企业方面,去年1月,日本电池制造商GSYuasa表示,将在匈牙利建立一家工厂,用于装配锂离子电池,并将考虑未来在此生产电池。
中国企业也正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布局,抢占市场,第一站选择了车企林立的欧洲。2018年,宁德时代在德国建立了中国电池企业第一家海外工厂。2018年底,比亚迪宣布正在规划其海外的电池工厂。
除了这两家企业,2017年中国投资公司金沙江创投(GSRCapi-tal)与日产汽车旗下可充电电池子公司AutomotiveEnergySupplyCorp(AESC)接近达成收购协议,其中就包括位于日本、美国田纳西州和英格兰的电池工厂,其有可能在欧洲的其他地方增设电池工厂。此外,天津力神也计划在德国开设销售办事处,但没有工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