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有的银行监管是按照区域来进行划分的,如果小银行通过互联网的方式突破存贷款业务的地域限制,那意味着它们的牌照跟全国性银行牌照也没有什么区别,这会干扰这个市场本身的秩序。 我们感觉很被动。在对异地展业愈发敏感的监管环境下,不少中小行人士叫苦不... 现有的银行监管是按照区域来进行划分的,如果小银行通过互联网的方式突破存贷款业务的地域限制,那意味着它们的牌照跟全国性银行牌照也没有什么区别,这会干扰这个市场本身的秩序。 “我们感觉很被动。”在对异地展业愈发敏感的监管环境下,不少中小行人士叫苦不迭。 新规之下,地方性银行互联网存贷业务两头受限,一些银行APP上的存款产品在上架、下架之间反反复复,客户经理揽存也不得不“鬼鬼祟祟”;线上贷款方面,风险策略尤其是业务风险模型等也面临调整。 但在分析人士看来,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监管倒逼中小银行走回错位竞争、找到差异化优势这一条“正道”。“尽管部分小银行的一些业务受限,从整个金融系统的角度来看,却是内部运营效率的提升。”有受访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通过规制异地存贷款、控制利率层面的恶性竞争,最终反映到实体经济的是融资成本下降。 “小银行要想在这个过程中不受到很大损失,只有找到错位竞争的优势所在这一条路。”前述受访人士如是说。 “纠结”的中小银行 往日紧紧贴在用户身后的银行客户经理,突然开始变得“行踪不定”。“客户经理又不回微信了。”一位存款用户很无奈,此前他在这位客户经理的推荐下,刚把一笔从互联网渠道退出的存款存入一家民营银行。 与此同时,证券时报记者追踪发现,这家民营银行的存款产品在下架、上架、售罄之间反反复复,在销售存款产品时也显得有些“偷偷摸摸”。 有民营银行人士透露,在互联网存款下架后,该行主要通过客户经理进行揽存。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到,客户经理销售的存款产品利率通常较高,主要面向原先的互联网存款用户群体进行精准营销,但这些存款产品并非一直都能买到。例如,在短短一个星期内,前述客户经理销售的存款产品就已“售罄”两次。 此外,不少曾经依赖互联网平台吸储的小银行,都在手机银行App上设置了一些“障眼法”,即用户在刚下载这些银行的App时,会看到存款产品售罄或下架的提示,但在注册并登录后,就会看到新的银行存款产品内容。“确实有这种情况,一些银行比较纠结,新规下达后仍然对这块业务难以割舍。”一位接近民营银行的人士对此表示。 “有的民营银行资本金有限,必须依靠存款规模,做大资产负债率的分母,以便扩大资产规模,地方银行本身网点有限,尤其同业存款本身也有比率要求,所以只能依赖线上渠道来推广存款。”该人士表示。 近几年来,地方性中小银行乘互联网之风,破除银行物理网点及其所在区域的展业限制,新兴互联网及大数据风控等技术更是一度成为中小银行突破地域经营限制的利器,但这一利器在监管新规面前即将失效。 央行曾在2020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将地方法人银行吸收异地存款情况纳入MPA,禁止通过各种渠道异地揽存,存量自然到期结清;后又在今年2月4日召开加强存款管理工作会议,督促地方法人银行回归服务当地的本源,不得以各种方式开办异地存款。 近日,央行再进一步明确,异地存款是指银行通过在没有设立实体网店的地市开立账户吸收的存款。是否为异地存款,关键看开立存款账户时的地理位置,开立账户后的存款行为不受限制。 异地贷款业务方面的监管政策也有所收紧。2月20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直接提出“地方法人银行不得跨注册地辖区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在此之前监管措辞为“审慎开展”。 在对异地展业愈发敏感的监管环境下,不少中小行人士叫苦不迭。“我们感觉很被动。”某就职于曾依靠互联网存款大力扩存的区域性银行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感叹。 “确实会对网点布局有限的中小银行在业务经营和客户拓展等方面产生很大影响,倒逼它们聚焦本地甚至转变目标客户群和相关风险策略。”渤海银行上海分行风险管理部李悦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因为之前面对全国的客户群,与政策发布后面对的本地客户群必然不同,那么风险策略尤其是线上业务风险模型等就需要做相应的变化;对于前期开拓的全国性业务和客户,如何逐步压缩规模,后续也是个重要工作。” 打击的是风险非中小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