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银行业拓展海外业务的步伐时慢时快,但从未止步。 如今,中国银行业出海之路已走过跌跌撞撞的稚嫩期,迈向逐渐成熟的青壮期。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无论铺设分支机构,还是布局业务,中资银行海外机构的发展策略都在悄然发生转变。 业务发展驶向快车道的... 中国银行业拓展海外业务的步伐时慢时快,但从未止步。 如今,中国银行业“出海”之路已走过跌跌撞撞的稚嫩期,迈向逐渐成熟的青壮期。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无论铺设分支机构,还是布局业务,中资银行海外机构的发展策略都在悄然发生转变。 业务发展驶向快车道的同时,中国银行业在海外所面临的监管风险的压力也不断加大,如何在业务发展与风控合规之间寻求平衡点,成为摆在中资银行面前的重要挑战。 自设机构 与兼并收购两手抓 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银行业就开始尝试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当时香港中国银行经理贝祖诒(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之父)试图在日本和新加坡筹设分行,但后来由于客观原因而夭折。1928年,彼时的中国银行改组为国际汇兑银行,业务发展方针便修订为立足于国际金融市场,推广出口贸易汇兑业务和侨汇业务。这就需要在海外广泛设立分支机构,第二年伦敦经理处正式开业。这是中国银行在海外设立的第一家分支机构,也是中国金融机构迈向世界金融市场的第一步。 经历了近百年渐进曲折的发展,如今中国金融机构在海外铺设分支机构的数量和规模在世界金融市场中都名列前矛,尤其是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近5年来中资银行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更是经历了一轮快速增长。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有10家中资银行在26个“一带一路”国家设立了68家一级机构,其中25家一级机构是在2014年以后设立的。 从机构类型看,目前国有大行依然是中资银行海外布局的主力军。在海外机构的设立形式上,子行、分行和代表处是海外分支机构的常见形式,且大部分海外分支机构都是通过总行出资自行设立,然而,也有部分机构是通过中资银行在海外兼并收购当地银行,以此获得网点的布局。例如,工行通过控股南非标准银行,利用南非标准银行在非洲境内近20个国家的分支机构和网点开展业务。工行印尼银行的前身,则是工行2007年收购了90%股权的印尼Halim银行。 与工行一样,2016年9月,建行完成对印尼温杜银行60%股权的收购,随后经中印两国监管部门的批准,印尼温杜银行正式更名为中国建设银行印度尼西亚股份有限公司。截至2016年末,建行印尼公司在印尼国内15个省份拥有112家分支机构。值得一提的是,建行印尼还是持有全牌照的印尼上市商业银行。 此外,今年4月24日,中信银行在哈萨克斯坦完成对阿尔金银行(Altyn Bank)50.1%股权的收购,这一收购历时两年。 分析人士表示,不同于直接自设海外分支机构,收购当地银行以扩充海外分支机构的方式,可以以较短的时间在当地深入介入金融业务,避免了进入当地初期因不熟悉环境而出现多种经营风险。 布局策略转向整合 在布局海外机构之前,对海外机构的选址至关重要,广撒网并不是中资银行的布点策略。 常年与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打交道的摩根大通亚太区资金服务部金融机构销售总监邹炼表示,中资银行近一两年的布局策略从1.0时代向2.0时代迈进。 邹炼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资银行海外布局的策略已从单兵作战向借力国家政策转变。中资银行在开拓海外业务版块初期,布点步伐较快,且多在发达国家设立分支机构;近两三年来,银行开始借助“一带一路”和人民币国际化等强有力的国家政策拓展海外机构。“银行和国家政策是相互倚重、形成合力的关系,国家的政策离不开银行的协助支持,同样的,银行只有跟着国家政策走,才有更好的发展基础和环境。” 有趣的是,经历了在海外多年的摸爬滚打后,中资银行也开始学会巧妙地借助当地监管政策来优化机构布局。一位曾派驻欧洲的国有大行人士对记者表示,中资银行早期在欧洲布局网点时,伦敦、法兰克福、巴黎等都是必去之地;但最近几年,不少中资银行吃透了欧盟监管的“游戏规则”,纷纷去卢森堡设立分支机构,就是利用其所拥有的双牌照优势,在当地同时设立分行和子行,以便更为便利、灵活地开展业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