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段时间来到底买什么行业可以赚钱?大家提出了很多答案,比如通信,电子,计算机,有色,煤炭,但最后我们发现,这些板块其实没有整体的赚钱效应,只有个别妖股在被游资乱炒,类似于资源股看起来节前可以赚钱,节后一根阴线跌了之前一个月的涨幅... 最后我... 这段时间来到底买什么行业可以赚钱?大家提出了很多答案,比如通信,电子,计算机,有色,煤炭,但最后我们发现,这些板块其实没有整体的赚钱效应,只有个别妖股在被游资乱炒,类似于资源股看起来节前可以赚钱,节后一根阴线跌了之前一个月的涨幅... 最后我们发现有一个行业最近一个月是真的可以赚钱--医药。 从大的医药指数来看,在8月底见底后,医药指数已经涨了近10%。 如果我们再细分一些,来看创新药指数,自低点涨幅12%,比整体的医药指数更强一些。 医药这个这两年来跌来爹妈不认的板块,在最近一两个月成为了市场上走势最强劲的行业。 在这个时候我觉得有必要来梳理下医药股这几年的变化,究竟为什么跌成这样?是否真正有机会出现反转? 这毕竟是一个跌了两年多,指数跌幅都超过60%的行业;更是一个未来需求一定持续增长(老龄化)的行业;更为重要的这还是一个在进行持续技术迭代技术进步的行业。 基本面有剧烈的变化么? 对于整个医药行业来说,我们其实看不到非常剧烈的基本面变化,国内医药行业最大的买家是医保,这两年带量采购这个词我们很熟悉,感觉医保疯狂压价,买药价格大幅降低,支出降低,但实际上国内医保基金的支出这几年一直是正增长。 2021年医保基金总支出24043.10亿元,比上年增长14.3%,2022年国家医保基金总支出24597.24亿元,比上年增长2.3%。 有人会说是疫情导致医保支出增加,但今年上半年疫情结束后,医保基金支出不跌反涨,2023上半年国家医保基金收入1.6万亿增长7.6%,支出1.3万亿增长高达18.2%。 疫情反而是压抑了一些正常的就医需求,疫情之后这些需求正常释放,医保支出增加。 这组数据意味着医药行业的总盘子一直是在扩大的,最大的需求方医保的支出一直在增长,而且今年来增速还在变快。 也就是说从行业总体来讲,医药行业的需求并没有太大的波动,维持相对稳定的增长趋势。 那为啥医药板块跌这么多? 我理解这里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是前期涨幅太大,有巨大的泡沫。 当我们把K线图拉回,2021年医药板块见顶之前,我们会发现这个板块走了两年的超级牛市,医药指数从2018年末的1200点涨到了20年末最高的3100点,指数涨幅160%...即便从3100点跌到最近的1800点之后,18年至今医药指数涨幅依然有50%。 我还发现一个很有趣的数据,2018年全国医保基金总支出17822亿元,今年预计2.6万亿(上半年1.3万亿),刚好增长也是50%左右... 一轮牛熊之后,回到相同的悲观预期下,基本面的变化就是指数的涨跌变化。 2019-2020年的医药板块这轮超级大牛市在消费医药核心资产抱团,新冠疫情催化等多重因素下浩浩荡荡,而过去的两年调整更像是在为曾经的疯狂买单。 第二,行业有明显的结构性变化。 回到业绩层面,我们会发现不同公司的业绩在这几年分化是非常明显的。 2018年以来,A股很多所谓的医药龙头企业业绩是停滞不前的,某龙头公司22年的利润是低于18年的,22年收入相比18年收入的增长也就20%,远低于医保基金50%的支出增幅。 但与此同时,一些企业的收入增长是非常快的,港股大量的18A企业在19-22年收入都呈现出70%以上的年化增长,某港股18A医药龙头企业22年的收入是18年的7倍... 结构性变化是医药行业这些年非常重要的变化。 传统的靠销售,仿制,没有真创新的药企收入增速很慢,甚至持续下滑;而真创新,拿出了优质产品的药企收入节节攀升,不光在国内,在海外也开始拿到市场,获取收入。 有的在衰落,有的在崛起。 衰落的是A股很多医药指数的成份股,过去这些公司依赖着高额的销售费用,渠道能力,能维系公司的发展。 崛起的是真能创新的创新药药企,由于暂时没有盈利,大多在港股上市,这些企业凭借研发和创新,用优质的产品开始获取市场,实现收入的持续高增长。 带量采购政策并没有影响医药行业,但政策改变了行业的结构,改变不同企业生存的现状。 总的来说,这个行业依然很好,增长确定性强,泡沫也被消化,未来还有星辰大海。 从投资来说,我更愿意关注正在崛起,且符合政策趋势的真创新药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