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财经 汽车 关注 科技 房产 图片 全国 视频

股票

旗下栏目: 股票 理财 民生 银行

今日机构最看好的六大黑马股(9.30)

来源:新闻门户     作者:华夏门户     浏览:次     发布时间:2023-10-16
摘要:长城汽车(601633):全栈自研NOH即将发布 长城智能驾驶落地提速 类别:公司 机构:东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黄……

摘要:长城汽车(601633):全栈自研NOH即将发布 长城智能驾驶落地提速 类别:公司 机构:东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黄细里/杨惠冰 日期:2021-09-29 投资要点 事件要点: 2021 年9 月28 日,毫末智行举办以毫末千里,合抱未来为主题的品牌开放日,毫末智行董事...

长城汽车(601633):全栈自研NOH即将发布 长城智能驾驶落地提速

类别:公司 机构:东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黄细里/杨惠冰 日期:2021-09-29

投资要点

事件要点:

2021 年9 月28 日,毫末智行举办以“毫末千里,合抱未来”为主题的品牌开放日,毫末智行董事长张凯、CEO 顾维灏携阿里巴巴达摩院、高通、美团以及长城摩卡品牌负责人亮相,共话自动驾驶未来。以高算力自动驾驶芯片配合全栈自研软件算法,助力长城汽车智能驾驶落地全面加速。

1)软件领域:毫末智行全栈自研NOH 于10 月份发布。

长城毫末智行辅助驾驶行驶里程突破100 万公里,包含WEY 摩卡以及坦克300 城市版等车主行驶以及长城自身测试车辆行驶里程数。根据长城自身预计,到2022 年底毫末智行辅助驾驶系统将落地长城汽车34 款车型,约占其整体待上市车型80%,至2023 年,该系统搭载的乘用车总量超过100 万台。以庞大测试数据为基础,由毫末智行全栈自研的NOH(Navigation on HIPilot)即将于10 月份发布,帮助用户实现从A点到B 点的智慧领航辅助驾驶,并首次搭载摩卡激光雷达版本上市。

2)硬件领域:单板算力高达360TOPS 计算平台发布。

长城汽车、毫末智行联合高通推出目前全球算力最高的可量产自动驾驶计算平台ICU 3.0(即毫末智行“小魔盒3.0”),平台单板算力达360TOPS,可持续升级到1440TOPS,搭载该款自动驾驶计算平台的车型将于2022 年正式上市,配合长城自身全栈自研软件算法,覆盖高速以及城市道路通勤场景。

合作阿里达摩院小蛮驴,推动物流行业数字化进展,无人物流车同步发展提升自身自动驾驶落地能力。阿里达摩院选择毫末智行为其智能物流无人车“小蛮驴”进行生产制造、出厂测试验证、规模量产等联合创新及全生命周期服务,毫末智行全面助力小蛮驴质量保障和规模化量产。

2021 年,达摩院将陆续落地1000 台阿里智能物流无人车“小蛮驴”走进中国校园。另外,自身自动驾驶相关软硬件在无人驾驶物流车搭载运营可以同步积累测试数据,覆盖更多应用场景,提升自身技术落地能力。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看好自主品牌崛起,尤其看好长城汽车的本轮新车周期持续向上。我们维持长城汽车2021-2023 年归母净利润为85/124/161 亿元的预期,分别同比+58.1%/+46.1%/+29.6%,对应EPS 分别为0.92/1.35/1.74 元,对应PE 为56/38/30 倍。新一轮产品周期持续放量,基本面表现领先行业,首选长城汽车,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疫情控制低于预期;乘用车需求复苏低于预期。

鲁阳节能(002088):前三季度业绩符合预期 迈入成长新阶段

类别:公司 机构: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孙伟风/冯孟乾 日期:2021-09-29

事件:公司发布21 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3.78—4.22 亿元,同增70%—90%;预计单Q3 实现归母净利润1.19—1.64 亿元,同增15.61%—58.62%。公司披露,受主要产品销售数量增加等因素影响,业绩实现同比上升。

点评:

上一增长阶段(2016-2018 年),公司成长源泉来自于技术驱动:

随着2015 年外资大股东入主后,协同效应显现,持续技改提升单线产能、降低生产成本,对盈利拉升效果非常明显。此外,公司积极开发产品技术,高端产品全球领先,受益石化投资回暖带来产品需求上行。

2021 年公司业绩大涨,来源于成本优势下,营销体系变革带来的产品放量:

一直以来,公司产能利用率并不饱和,一大重要原因就是竞争激烈的保温类中低端产品生产销售并未完全放量。2020 年面对疫情压力,公司在下半年积极调整销售策略,通过保温类陶瓷纤维棉毯产品品种细分、产品价格动态管理,有力地促进了销售放量。随着产能充分释放,单位成本和费用摊销也在降低,反而进一步推升盈利能力。进入2021 年,公司继续推动营销体系改革,保温类产品产能充分释放,20 年8 月以来,公司陶瓷纤维棉毯生产线始终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

现阶段我们认为公司已进入新一轮的成长逻辑:

1、营销体系改革,中低端产品快速放量,并且高端产品推广加快;

2、能耗双控下行业低端产能被迫淘汰,供给收缩,利好公司产品放量的同时,仍能继续提价;

3、公司重新进入产能扩张周期,一方面持续通过技改扩充产能,另一方面计划扩产12 万吨陶纤产能(占现有产能约30%);

责任编辑:华夏门户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Copyright © www.msgkpx.com 北京新闻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0021497号-9

电脑版 | 移动版